威宁么站镇岔河村:党支部示范带动 家庭牧场路更宽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,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岔河村的脱贫户邹昌贤向银行贷了20万元,建起了家庭牧场,准备大干一场。
(资料图片)
“怕啥!只要人勤快,多花点工夫就能把牛喂好。”这位57岁的老汉,言语间底气十足。“今年随便卖上几头,就能还上10万!”说话间,他熟练地将饲草投放到食槽,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迅速朝着“美食”凑拢过来,欢快进食。
邹昌贤正在投放草料
对于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邹昌贤来说,耕田种地喂牛是再简单不过的事,但规模化养牛还是头一回。
“以前每家都喂个两三头牛,种点庄稼过日子,很多时候都想着能多养几头牛该多好!”尽管脱贫已有4年,思想活络的邹昌贤心里一直有一个创业梦,可技术、场地、资金这些关键问题怎么解决?
邹昌贤正发愁,好政策就上门了:去年10月,岔河村依托县里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,决定选取一批有规模化养殖意愿的群众,示范推广标准化的家庭牧场,踏实肯干的邹昌贤成为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
邹昌贤与他的家庭牧场
为鼓励群众创建家庭牧场,岔河村率先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建设了一个集中养殖场,规范厂房建设,制定技术标准,吸纳脱贫户入股分红,并定期组织群众参观学习。
“对于要创建家庭农场的群众,村里帮他们协调土地,按照地形特点进行量身定做,保证规划合理。同时,我们还从技术、防疫、销售、贷款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,确保群众没有后顾之忧。”岔河村党支部书记蔡永斌说。
在得到村里的支持后,邹昌贤这下没顾虑了,甩开膀子干起来。去年10月,邹昌贤得到产业扶持资金5万元,小部分用来入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养殖发展。在村里的联系帮助下,先后申请到了10万元的无息贷款和10万元的低息贷款,建起了场地,购置了17头能繁母牛。
“养了半年,就产了5头小牛犊,现在有22头牛了。一头牛随便都卖2万多,这点贷款根本不用愁。”如今的邹昌贤底气足得很。“合作社定期派技术人员给牛打疫苗,50亩土地种了玉米土豆,饲草也很充足,养牛肯定有搞头!”邹昌贤高兴地说。
在村民蔡中羽的家庭牧场,青贮、化粪池、产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。“以前的牛圈面积小,生活区和牛圈的距离近、气味大,对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。”蔡中羽说,标准化家庭牧场构局更加合理,生活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,既满足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,也解放了生产力。
蔡中羽正在投放饲草
“现在一个人管17头牛也很轻松,50亩土地除了种粮食,我还准备发展点蔬菜,多增加收入。”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还在读书的孩子,面对生活的压力,蔡中羽坦然应对。
傍晚,夕阳的余晖洒向乌蒙高原深处的小村落,蔡中和准备投放饲草。“有了政策支持,我们在家肯定也能创出一番事业!”蔡中和的话底气十足,斑驳的光影映红了他的笑脸。
“目前,我们已在二组和三组示范推广标准化的家庭牧场23家,群众反响不错,接下来我们将在全村全面推广家庭牧场。”蔡永斌说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
编辑 翟培声
关键词:




